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昨天在央行网站发表两周内的第四篇关于汇率的署名文
章,她指出,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若人民币汇
率浮动,要素价格上涨压力就会减轻。
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趋势
在题为《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机制改革的配合关系》的文章中,胡晓炼
指出,劳动力价格、资源能源价格和环境代价的变化总体来说是上升趋势。人口
老龄化及今后5-10年内可能出现的“刘易斯拐点”,我国劳动力过剩局面将逐步
逆转,劳动工资上涨压力凸显。而经济能耗、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暖的压力等
综合因素则导致了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价格以及环境代价的上升。
“随着人们关于资源、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价格存在内在调整
压力。简言之,无论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生产要素的价格调整都将进行。”胡晓
炼称。
弹性汇率可为价格调整预留通胀空间
要素价格调整往往涉及通胀问题。胡晓炼认为,弹性汇率可为生产要素价格
改革创造稳定的低通胀环境,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又反过来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
预期,减少短期资本流入和国际社会压力。她认为,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变
动之间,既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快,则汇率升值
压力就小;若人民币汇率浮动,要素价格上涨压力就会减轻,两者之间存在一定
替代关系。例如,同时适度调整劳动工资和浮动人民币汇率,比单纯大幅提高劳
动工资更平稳,有助于保障工资水平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率的提高相匹
配。
胡晓炼认为,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机制改革应相互配合。一方面,进一
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利于为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创造稳定的低通胀环境,而
不会妨碍广义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例如,燃油税费改革酝酿了十几年,较大的顾
虑往往是要素价格改革是否导致通胀,是否对收入分配产生较大影响。汇率改革
则可缓解这一影响,促进要素价格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在制订通胀区间时,已为
其预留了空间。
分析人士称,央行网站发表胡晓炼的系列文章表明了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汇
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决心。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
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数据显示,自6月19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
升值0.7%,对欧元汇率升值4%。